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杜骏飞:直播打赏带来艺术市场的文化相变、让非遗近距离接触所有人

发布时间:2023-08-04 09:38:43 来源:扬子晚报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7月26日,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、抖音主办的“非遗主播沙龙江苏站”在南京星空剧场举办。南京大学教授、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杜骏飞在演讲中表示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今天,直播就是舞台,互联网就是天地,这是时代最重要的变迁之一。现在非遗直播的生态已经初步建立起来,而且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建立了社会的土壤,在这样的情形下来讨论非遗直播和文化传承特别有意义。

作为学术研究,对于一件事物,需要去观察他内在的肌理和外在的效果。杜骏飞说,现在从非遗传承来说,存在很多痛点,比如传承人的青黄不接,市场肉眼可见的萎缩等等。随着直播的到来,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直播给很多个体演员、艺术爱好者和非遗传人带来了个体的价值感,当然也带来了打赏的收入,不过收入只是表层,在底层上我们能看到抖音直播给他们带来大大的舞台,广阔的天地,使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,当然也给观众带来了感受艺术魅力的机会。在非遗的社会影响方面,今天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看到想看到的几乎所有的非遗的项目,非遗从未像今天这样,在互联网的世界里,与所有人、所有场合、所有年龄段近距离接触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变迁。

在演讲中,杜骏飞还特别提到了自己对于消费文化的理解。他认为,如果能够让我们所有人,尤其是下一代年轻人能够对非遗、对文化、对艺术、对传承发生浓厚的兴趣,这样的消费文化值得尊重。在这个文化消费的过程当中,还有很多品牌的培育,从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剧种、、团体、演员、流派,能够在这个方寸之间被大众所认知,这是消费文化、消费文化品牌的培育过程。

杜骏飞同时建议,我们现在对非遗效用的追求不仅仅是从展示和扶持上去努力,更重要的是从培植社会土壤上下功夫。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要素,仅有市场、品牌和点击量还不够,最重要的是文化土壤。许许多多的非遗传人的直播、演出,其实都在培植丰厚的文化土壤。

近年来,戏曲、民乐等非遗内容在江苏日渐红火。2022年,江苏地区非遗直播观看达17亿人次,是2019年同类观看量的40多倍;非遗短视频播放量达226亿次,是2017年同类的2000多倍。仅过去一年,江苏地区非遗直播超51万场,观看人次达17亿。杜骏飞评价,直播带来的是一种文化相变的过程,这个相变从文化上来看有几个层面。第一个相变是关于非遗本身,非遗本身的最初有很多工艺,比如戏曲原本是庙堂上的,然后转移到民间,也有的从民间变为庙堂,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非遗直播,它从需要在庄重的场合、衣冠整齐去看的仪式性的节目,变成我们唾手可及的日常生活,这是一种相变。

第二个相变就是直播打赏这种形式,其实在杜骏飞看来也是好的相变,市场的相变。表现在什么地方呢?比如说从前我们看锡剧、看棒子戏,还是有地域限制的,不到本地你基本是看不到的,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在抖音的菜单上随便去点播,打破了地域的限制,甚至可以免费看到很多自己心仪的节目,当然同时我们也能够随意去打赏,所有人可以不经过传统的剧场能够和我们演员近距离接触,而打赏的自主性和丰俭由人的高弹性也是市场价值的反映,是一种好的市场的相变。

第三个相变在杜骏飞看来,主播能够跟粉丝建立社群,拥有共同的爱好和精神文化需求。

杜骏飞最后表示,直播打赏与非遗传承的关系在自己看来,首先是自主性的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直播打赏带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的,不管是演员主播还是观众、市场,都带有一种自发性的秩序。第二个就是垂直化,这里面免除了很多中间环节,导致了能够让这个市场高度扁平化。第三点就是易得性,易得性是一种文化公平,能够让所有需要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,让所有愿意展示的人展示自己的才能,让所有值得保护的非遗项目能够得到保护,能够让所有艺术需要传承的地方得到传承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