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稳政策出实招进一步改善预期 焦点讯息

发布时间:2023-05-16 10:25:27 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

【资料图】

于长革(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)

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“三重压力”以来,预期转弱一直是我国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一大主要挑战。今年以来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,我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,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.5%,多项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向好态势,有效提振了信心,市场活力逐步增强,经营主体预期明显好转。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当前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。

当前,社会预期总体向好,主要源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,当前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,内生动力还不强,国内需求不足的制约依然明显,地方、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尚需时日,消费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,除服务型消费快速恢复外,汽车、家电、家居等大宗消费需求尚未有较大起色,居民消费信心依然不足;民间投资增长有待进一步提振,累计增速从2021年2月的36.4%降至今年一季度的0.6%,表明居民和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预期尚未根本性好转,消费和投资意愿还有待增强,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持续性需进一步巩固。

特别是进入4月份以来,我国经济疫后修复开始呈现放缓迹象。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,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49.2%,比上月下降2.7个百分点;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.4%,比上月下降1.8个百分点。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,4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1.22万亿元,比去年4月疫情冲击期间创下的最低点仅多增了2873亿元,明显低于市场预期,居民消费和按揭贷款均弱于季节性,新增融资再度转为同比收缩,存款仍维持较高增速。上述经济数据表明,当前居民和企业预期有待进一步改善。

预期直接关联着信心,决定居民和市场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,巩固经济恢复成果的当务之急是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、提振发展信心入手,采取有力措施,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。因此,下一阶段要继续把改善预期作为经济工作的抓手,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增强经营主体发展信心,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。

影响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宏观经济环境,二是宏观政策环境。当前,随着国内经济恢复向好,宏观经济环境明显改善,进一步改善预期的重点应主要聚焦于稳定宏观政策环境上。

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从中央到地方,各级都要切实担负起稳预期的责任,多出台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,审慎出台收缩性政策。政府出台任何政策,都要科学论证和决策,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,增强政策的确定性以及政府监管的可预期性,避免打击市场信心,影响消费和投资的积极性。对于已发现的政策连续性问题,应及时调整,让企业产生政策稳定的预期,进而在这一稳定预期下做出积极决策。

二是着力改善民营经济发展预期,激发民间投资活力。近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》,各地区、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抓好落实,不断细化实化具体举措,切实将鼓励民营经济政策落到实处,增强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。在具体举措上,关键是要认真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切实从法律和制度上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竞争中性落实到位,在市场竞争、生产要素使用、产权保护等方面,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,使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得到有力保证。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,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,引导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,通过企业自身改革发展、合规经营、转型升级,不断提升发展质量。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,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、办实事。对于社会上违反“两个毫不动摇”的错误认识,要亮明态度,毫不含糊。

三是改善收入预期,稳定扩大消费需求。消费是收入的函数,居民消费并非取决于当期收入,而是取决于持久性、永久性的收入。在消费预期没有发生持续性、稳定性变化之前,过度刺激政策可能会引发未来消费需求下降。目前,居民消费仍在补偿恢复过程中,随着这些需求释放后逐渐回归常态,后续扩消费政策设计应着眼于建立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,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性增长,改善收入预期。主要抓手是: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高效利用就业补助资金,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,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,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,稳定消费预期,扩大消费需求。

推荐阅读